“山莫大于泰山。史亦莫古于泰山”。泰山自古被称为“五岳之首”,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、世界地质公园,历史文化博大精深,自然景观雄伟壮丽,融自然科学、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,被誉为中华文化史的缩影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泰山之所以“雄镇天下”,单就古人的自然崇拜而言:一则拔地擎天“直通帝座”,有“镇坤维而不摇”之威仪。二则“出云导雨”乃为神山,《春秋公羊传》云:“触石而出,肤寸而合,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,唯泰山尔”。三则雄峙东方,《尔雅•疏》曰:“东方为岱者,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”,古人视为紫气之源,吉祥之地,神灵之宅。

炎黄先民在泰山布灵石,焚柴草,行祭礼,是属原始的灵石崇拜。“古者封泰山、禅梁父者七十二家”,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,其后历朝天子,封禅而置石者,代不乏人。千百年来,上至天子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,下到百姓压泰山石祈福求子,人们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。

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,形成于25亿年以前,由地壳变动、自然风化而形成,是大自然的杰作。因泰山被称为“群山之祖、五岳之宗、天地之神、神灵之府”,泰山石也逐渐被视为降妖、辟邪、镇宅的神石。

泰山普照寺西北,有唐代周朴所建栖真观。北宋学者孙复、石介在此建泰山上书院,理学家胡瑗亦曾访学至此。明嘉靖年间在此建祠,祀孙、石二先生,题额“仰德堂”,后增祀胡瑗,称三贤祠。至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,又增祀学者宋焘和赵国麟,遂易名五贤祠。

笔者生于泰山脚下,为泰山五贤之一的明代政治家宋焘后人。宋焘编著有《泰山纪事》《岱下小史》,另有诗集《青岩居草》、《落花钱韵》等,笔者多年来专注于泰山文化,受其影响颇深。

源于对泰山的热爱,笔者早年痴迷于泰山石的收藏和研究,近年则致力于泰山石保护。泰山奇石在石文化中因内涵丰富而著称,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泰山峰高谷深,水流落差大,冲刷力猛,每到雨季山洪卷顽石滚滚而下,千万年来冲刷出无数灵石。石质坚硬,光洁滑润,晶莹明亮,石色铁青,纹理雪白,造型千姿百态,图案千变万化,而纹、质无不具备。

泰山石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自然、文化和旅游资源,乃是无价之宝。特别是天然形成的原石,经过上亿年冲洗而成,其价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。如今,泰山石禁采、禁售、禁运,作为泰山子民更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泰山。(宋其隆,收藏家,泰山石鉴定专家)
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