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的枣树

天天正能量网 软文发布-软文平台 2024-07-24 09:40:23

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”当树上聒噪的蝉声,渐为床下蛐蛐儿的鸣叫所替代的时候,季节的脚步已由夏季迈进了秋天。

秋天是美丽的,更是瓜果飘香的好时节,家乡农谚有“七月十五枣红半,八月十五枣落竿儿”之说。过了中元节,树上枣子已经越来越红,颗颗红枣仿佛一张张笑脸,向人们昭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。风过枣香,凝练着秋的成熟。在这红肥绿瘦间,秋意也越来越浓了。

中秋节前后,就到了家乡枣子收获的时节。记得小时候打枣时,一家老小齐聚树下,先是把树下空地打扫干净,然后再各自擎起打枣竿,仰着头、眯着眼,用力向着枣树枝头敲打着。随着竿起竿落,枣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,跳跃着、滚动着铺满空地。偶有枣子砸在头上、身上,不但不会气恼,反而会引来一阵欢声笑语。

等把枣打完,母亲都会精心挑选一些形状饱满、半青半红、没有一丝伤痕的枣制作“醉枣”。醉枣的过程是颇为讲究的,先是把挑选好的枣用清水洗净,摊在在秫秸杆儿做的“盖帘”上,放置通风处晾干水分,然后在白瓷碗里倒上半碗高度纯粮白酒,将晾干的枣一颗颗在碗里打个滚后捞出,放入早已经用酒擦拭过的、口小肚子大的坛子里。装好坛子,放置半个时辰,再淋上二两酒,盖上一只破口的瓷碗(好碗是不舍得用的),最后用和好的麦糠泥细致地封好坛口,搁置于八仙桌下靠墙的阴凉处,醉枣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。

母亲做的醉枣,闻起来清香扑鼻,看起来红彤彤、鼓溜溜,像极了红色的玛瑙。吃起来酒香浓郁、绵甜爽口,令人回味悠长。而今,母亲已经仙逝,醉枣也成了我温馨的回忆。虽然现在市面上也偶有醉枣出售,但或许是制作过程没有母亲那样精细,亦或是其中少了一份浓浓亲情的缘故,味道大不如前。

红枣落地后的鲁北平原,秋高气爽,阳光温暖却不燥热,非常适合枣子的晾晒。这时节村子家家户户的院子里、窗台边、房顶上,每一个阳光可以照射到的角落,几乎都成了红枣的暖床。它们一颗颗懒洋洋地躺在秋阳的怀抱里,接受着大自然最后的恩赐。心满意足的接受着秋阳爱抚的红枣,只需几天的光景,就从起初红绿相间的斑驳,变成脸色通红的红脸关公,远远望去,宛如片片晚霞,时而有一股浓郁的枣香味儿在扑鼻而来。

故乡的红枣像红地毯似的铺满小院,也铺满了我儿时的记忆,不只是因为它那香甜的味道,更因为它曾给苦涩窘迫的童年时代,带来过无数的甜蜜回忆。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红枣从萌发、生长、成熟、收获的轮回里,亲情、乡情也越来越浓烈,渐而成了记忆里故乡不变的模样和味道。

故乡的枣树在历经风霜雪雨,走过春华秋实,捧献出香甜的果实之后,早早褪去一身盛装,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,重归于叶落枝秃的沉默。此时的枣树,裸露着瘦削的树干和虬曲的枝杈,灰褐色的粗糙树皮就像故乡老农皴裂的皮肤,无声的诉说着岁月沧桑。

由故乡的枣树,我时常会想到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。他们就像故乡的枣树一样,从不会刻意挑剔自己脚下安身立命之土的瘠饶,不求索取、不知疲倦,于朴实无华、吃苦耐劳的平凡中体现出伟大;在默默无闻中奉献出甜美的芬芳。无论身在何处,他们骨子里都深深镌刻着枣树的符号,血脉中都永远弥漫着红枣的馨香。

现如今,故乡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,城市化进程慢慢掏空了乡村,村落里的枣树渐为泡桐、速生杨等外来树种所取代,不知不觉间,故乡原来的模样越来越远,越来越模糊。记忆里的故乡已经再也回不去了,亦如那些离开树枝的枣子,再也回不到养育它的枝头。只有那一缕枣香,犹如麦黄时节蛰伏在枣花上贪婪采蜜的蜜蜂,萦萦绕绕,挥之不去。


作者简介:左岸,本名刘立新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,山东散文学会会员,德州市作协会员。作品见于《诗歌月刊》《延河》《参花》《鸭绿江》《中国建材报》《青年文学家》《中国建材报》《新华书目报》《中国诗歌网》《学习强国》《稻香湖》《百花山》《昌平文艺》《海淀文艺》《德州日报》《德州晚报》《德州文化传媒》《音乐时光》《音乐疗愈》《疗愈音乐》等报刊、杂志或网络平台。
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